Online Database of Chemicals from Around the World

三(2-氯乙基)亚磷酸盐
[CAS# 140-08-9]

供应商目录
丰禾源/泛凯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 询价快递  
+86 (021) 3392-6068
julius.wei@fenhechem.com
化学品生产商 (1997年起)
chemBlink 标准供应商 (2024年起)
三(2-氯乙基)亚磷酸盐供应商总目录
基本信息
英文名 Tris(2-chloroethyl) phosphite
产品名称 三(2-氯乙基)亚磷酸盐
分子结构 CAS 登录号:140-08-9, 三(2-氯乙基)亚磷酸盐
分子式 C6H12Cl3O3P
分子量 269.49
CAS 登录号 140-08-9
EC 号码 205-397-6
分子行输入简码
SMILES
C(CCl)OP(OCCCl)OCCCl
物理化学性质
沸点 125-135 ºC (7 mmHg)
refraction index 1.487
闪点 139 ºC
安全数据
危险品标志 symbol symbol symbol   GHS06;GHS07;GHS08 Danger    说明
危害标签 H301+H311-H301-H311-H312-H315-H319-H300-H335-H340-H350    说明
防护标签 P203-P260-P261-P262-P264-P264+P265-P270-P271-P280-P284-P301+P316-P302+P352-P304+P340-P305+P351+P338-P316-P317-P318-P319-P320-P321-P330-P332+P317-P337+P317-P361+P364-P362+P364-P403+P233-P405-P501    说明
危害分类
up    说明
危害分类类别码危害标签
急性毒性Acute Tox.3H301
急性毒性Acute Tox.3H311
眼刺激Eye Irrit.2H319
特定目标器官毒性—单次接触STOT SE3H335
皮肤刺激Skin Irrit.2H315
致癌性Carc.1BH350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Muta.1BH340
急性毒性Acute Tox.2H330
急性毒性Acute Tox.4H312
急性毒性Acute Tox.3H331
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参考文本
up 发现和应用
亚磷酸三(2-氯乙基)酯是一种有机磷化合物,因其在各种工业和化学应用中的实用性而备受关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子式为 C6H12Cl3O3P,主要因其在其他化学品合成中的中间体作用而受到认可,特别是在生产阻燃剂和增塑剂中。

亚磷酸三(2-氯乙基)酯的发现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中叶,当时对更有效的阻燃化学品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此期间,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各种含磷化合物抑制燃烧过程的潜力。亚磷酸三(2-氯乙基)酯因其在分解时释放含磷自由基的能力而成为一种有希望的候选物,已知这些自由基会干扰火焰传播机制。

亚磷酸三(2-氯乙基)酯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制造阻燃剂。它用作三(2-氯乙基)磷酸酯 (TCEP) 的前体,TCEP 是一种众所周知的阻燃添加剂,用于聚合物和树脂中。TCEP 被添加到聚氨酯泡沫、纺织品和塑料等材料中,以增强其抗燃性并减缓火势蔓延。在这种情况下,三(2-氯乙基)亚磷酸酯的使用至关重要,因为它提供了必要的磷含量,有助于最终产品的阻燃性能。

除了在阻燃剂中的作用外,三(2-氯乙基)亚磷酸酯还用于增塑剂的合成。增塑剂是一种添加剂,可提高聚合物的柔韧性和可加工性,使其更适合各种应用。在增塑剂生产中加入三(2-氯乙基)亚磷酸酯可以制造出具有改进机械性能的材料,这对于从汽车到消费品等行业都是必不可少的。

该化学品还可用作合成其他有机磷化合物的中间体。它的反应性和经历各种化学转化的能力使其成为有机合成中宝贵的基石,特别是在工业和研究环境中创造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合物方面。

尽管它很有用,但由于其潜在危害,处理和使用三(2-氯乙基)亚磷酸酯需要仔细考虑。该化合物被归类为危险物质,主要是因为它的毒性和活性氯原子的存在。在使用这种化学品时,必须遵循适当的安全规程,包括使用防护设备和适当的储存条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接触风险并确保安全处理。

总之,三(2-氯乙基)亚磷酸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磷化合物,可用于生产阻燃剂、增塑剂和其他专用化学品。它的发现和随后在这些领域的使用强调了含磷化合物在现代工业过程中的重要性。然而,它的处理需要严格遵守安全准则,以减轻与其使用相关的潜在风险。
市场分析报告
请浏览三(2-氯乙基)亚磷酸盐市场分析报告总目录
相关产品
[N-[[4,7,10-三[(羧基)甲基]-1,4,7,10-四氮杂环十二碳-1-基]乙酰基]-D-苯丙氨酰-L-半胱氨酰-L-酪氨酰-D-色氨酰-L-赖氨酰-L-苏氨酰-N-[(1R,2R)-2-羟基-1-(羟基甲基)丙基]-L-半胱氨酰胺(2→7)-二硫醚]镓  1-[1-[2-[4,7,10-三(羧甲基)-1,4,7,10-四氮杂环十二碳-1-基]乙酰基]-L-脯氨酸]-4-L-酪氨酸-蛙皮素  N-[[4,8,11-三(羧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1-基]乙酰基]-D-苯丙氨酰-L-半胱氨酰-L-苯丙氨酰-D-色氨酰-L-赖氨酰-L-苏氨酰-N-[(1R,2R)-2-羟基-1-(羟基甲基)丙基]-L-半胱氨酰胺环(2→7)-二硫醚  2,4,6-三[(对羧基苯基)氨基]-1,3,5-三嗪  1,3,5-三(4-羧基苯基)苯  1,3,5-三(4-羧基苯基乙炔基)苯  2,4,6-三(4-羧基苯基)-1,3,5-三嗪  磷酸三(1,3-二氯异丙基)酯  原甲酸三氯乙酯  磷酸三(2-氯乙基)酯  2,2',4-三(2-氯苯基)-5-(3,4-二甲氧基苯基)-4'5'-二苯基-1,1'-二咪唑  三(3-氯苯基)膦  3,3,3-三对氯苯丙酸  三(4-氯苯基)鋶氯化物  磷酸三(1-氯-2-丙基)酯  磷酸三(2-氯丙基)酯  1,2,3-三(2-氰基乙氧基)丙烷  三(2-氰乙基)膦  三(环戊二烯基)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