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ine Database of Chemicals from Around the World

2,3-二氢-1,4,5,8-四羟基-9,10-蒽醌
[CAS# 81-59-4]

供应商目录
恩祺生物科技 (上海) 有限公司 中国 询价快递  
+86 (21) 5768-0965
+86 13916707528
info@enkibiopharma.com
QQ 交谈
化学品供销商 (2014年起)
chemBlink 标准供应商 (2015年起)
2,3-二氢-1,4,5,8-四羟基-9,10-蒽醌供应商总目录
基本信息
产品分类 有机原料 >> 芳基化合物 >> 蒽及其`衍生物
英文名 2,3-Dihydro-1,4,5,8-tetrahydroxy-9,10-anthracenedione
产品名称 2,3-二氢-1,4,5,8-四羟基-9,10-蒽醌
分子结构 CAS 登录号:81-59-4, 2,3-二氢-1,4,5,8-四羟基-9,10-蒽醌
分子式 C14H10O6
分子量 274.23
CAS 登录号 81-59-4
EC 号码 201-364-5
分子行输入简码
SMILES
C1CC(=O)C2=C(C3=C(C=CC(=C3C(=C2C1=O)O)O)O)O
物理化学性质
溶解度 不溶 (1.9e-3 g/L) (25 ºC), 计算值*
密度 1.79±0.1 g/cm3 (20 ºC 760 torr), 计算值*
沸点 543.8±50.0 ºC (760 torr), 计算值*
闪点 296.8±26.6 ºC, 计算值*
* 使用计算软件 Advanced Chemistry Development (ACD/Labs) V11.02 (©1994-2021 ACD/Labs)
安全数据
危险品标志 symbol   GHS07 Warning    说明
危害标签 H315-H319-H335    说明
防护标签 P261-P264-P264+P265-P271-P280-P302+P352-P304+P340-P305+P351+P338-P319-P321-P332+P317-P337+P317-P362+P364-P403+P233-P405-P501    说明
危害分类
up    说明
危害分类类别码危害标签
皮肤刺激Skin Irrit.2H315
特定目标器官毒性—单次接触STOT SE3H335
眼刺激Eye Irrit.2H319
up 发现和应用
2,3-二氢-1,4,5,8-四羟基-9,10-蒽二酮,俗称蒽醌,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古代文明,当时人们从植物中提取蒽醌,用于染色。蒽醌的化学结构于 19 世纪被阐明,标志着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蒽醌从蒽合成,随后的衍生化导致发现了许多具有多种化学和生物特性的蒽醌衍生物。如今,蒽醌主要以工业规模合成生产,应用范围涵盖各个行业。

蒽醌及其衍生物广泛用作纺织工业中的染料和颜料。它们赋予织物鲜艳持久的色彩,成为天然和合成纤维染色不可或缺的材料。

蒽醌衍生物在纸浆和造纸工业中用作漂白剂。它们有助于在漂白过程中去除木浆中的木质素和其他杂质,从而生产出更明亮、更耐用的纸制品。

蒽醌衍生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癌、抗菌和抗氧化特性。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等化合物正在接受研究,以用于治疗癌症、传染病和炎症。

蒽醌衍生物是有机合成中制备复合分子和药物化合物的宝贵中间体。它们的官能团经历各种化学转化,包括氧化、还原和取代反应,能够合成各种有机支架。

蒽醌衍生物被用作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和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中的电极材料。它们的可逆氧化还原行为和高稳定性使它们成为储能应用有希望的候选材料,有助于开发高效和可持续的电池技术。

蒽醌衍生物用作摄影和光动力疗法中的光敏剂。它们通过吸收光并产生活性氧来敏化光化学反应,可用于光动力疗法中的图像显影或癌细胞的靶向破坏。
市场分析报告
请浏览2,3-二氢-1,4,5,8-四羟基-9,10-蒽醌市场分析报告总目录
相关产品
15,16-二氢丹参二醇 B  15,16-二氢丹参二醇 C  二氢丹参酮  二氢丹参酮 I  二氢松油醇  5,12-二氢-5,7,12,14-四氮杂并五苯  二氢丁苯那嗪  (+)-alpha-二氢丁苯那嗪 D-(+)-樟脑磺酸盐  4,5-二氢-N-(2,3,5,6-四溴-4-甲氧基苯基)-1H-咪唑-2-甲酰胺  1,3-二氢-1-(1,2,3,6-四氢-4-吡啶基)-2H-苯并咪唑-2-酮  二氢-1,4,5,8-四羟基蒽醌  23,30-二氢-7,12,17,22-四(磺基氧基)-5H-四萘并[2,3-a:2',3'-a':2'',3''-i:2''',3'''-i']吡咯并[2,3-c:5,4-c']二咔唑-5,24,29,31(6H)-四酮四钠盐  5,6-二氢-2,3,9,10-四甲氧基-8H-二苯并[a,g]喹嗪-8-酮  3,4-二氢-7-(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杂环戊烷-2-基)-2H-1,4-苯并恶嗪  (2R)-3,4-二氢-2,5,7,8-四甲基-6-[(四氢-2H-吡喃-2-基)氧基]-2H-1-苯并吡喃-2-羧酸 2,5-二氧代-1-吡咯烷基酯  alpha-[4-[[3,4-二氢-2,5,7,8-四甲基-2-(4,8,12-三甲基十三烷基)-2H-1-苯并吡喃-6-基]氧基]-1,4-二氧代丁基]-omega-甲氧基-聚氧乙烯  11,13-二氢-5,11,13,13-四苯基-5H-吲哚并[2,3-b]吖啶  7,13-二氢-5,7,13,13-四苯基-5H-吲哚并[3,2-b]吖啶  7,8-二氢-5,10,15,20-四苯基-21H,23H-卟吩  2-十二烯-1-基丁二酸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