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ine Database of Chemicals from Around the World

(1S)-1-[(1R)-1-[双[3,5-双(三氟甲基)苯基]膦基]乙基]-2-[2-[双(4-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膦基]苯基]二茂铁
[CAS# 565184-34-1]

基本信息
产品分类 有机原料 >> 有机膦化合物
英文名 (1S)-1-[(1R)-1-[bis[3,5-bis(trifluoromethyl)phenyl]phosphino]ethyl]-2-[2-[bis(4-methoxy-3,5-dimethylphenyl)phosphino]phenyl]ferrocene
产品名称 (1S)-1-[(1R)-1-[双[3,5-双(三氟甲基)苯基]膦基]乙基]-2-[2-[双(4-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膦基]苯基]二茂铁
分子结构 CAS 登录号:565184-34-1, (1S)-1-[(1R)-1-[双[3,5-双(三氟甲基)苯基]膦基]乙基]-2-[2-[双(4-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膦基]苯基]二茂铁
分子式 C52H44F12FeO2P2
分子量 1046.68
CAS 登录号 565184-34-1
分子行输入简码
SMILES
FC(F)(F)C1=CC(C(F)(F)F)=CC(P(C2=CC(C(F)(F)F)=CC(C(F)(F)F)=C2)[C@@H]([C-]34[Fe+2]56789%10%11([CH-]%12[CH]8=[CH]9[CH]%10=[CH]%11%12)C3(C%13=C(C=CC=C%13)P(C%14=CC(C)=C(C(C)=C%14)OC)C%15=CC(C)=C(C(C)=C%15)OC)=C5([H])[CH]6=C74[H])C)=C1
up 发现和应用
(1S)-1-[(1R)-1-[双[3,5-双(三氟甲基)苯基]膦基]乙基]-2-[2-[双(4-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膦基]苯基]二茂铁是一种复杂的手性膦配体,在非对称催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和高催化性能,它的开发代表了有机金属化学和催化领域的重大进步。

该配体具有二茂铁核心,为配位化学提供了稳定且电子丰富的环境。该配体的结构包括两个不同的膦部分:一个具有双[3,5-双(三氟甲基)苯基]膦基,另一个具有双(4-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膦基。第一部分中的三氟甲基增强了吸电子特性,这显著影响了配体的电子性质及其稳定金属中心的能力。同时,第二膦部分中的甲氧基和甲基有助于配体的整体空间和电子分布,使其在非对称反应中非常有效。

(1S)-1-[(1R)-1-[双[3,5-双(三氟甲基)苯基]膦基]乙基]-2-[2-[双(4-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膦基]苯基]二茂铁的主要应用是在非对称合成中。该配体在非对称氢化和交叉偶联反应中特别有价值,它能够以高对映选择性精确形成手性中心。在非对称氢化中,它有助于生产手性醇和胺,这对药物合成和其他精细化学应用很重要。在交叉偶联反应中,该配体有助于形成具有可控立体化学的复杂有机分子,使其成为在各种化学过程中创建手性构件的有力工具。

该配体的有效性归因于其精心设计的电子和空间性质,这优化了其在催化中的性能。通过影响金属中心周围的电子环境并提供合适的空间环境,它提高了不对称转化的选择性和效率。

总之,(1S)-1-[(1R)-1-[双[3,5-双(三氟甲基)苯基]膦基]乙基]-2-[2-[双(4-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膦基]苯基]二茂铁是手性配体设计的一个显著进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使其在不对称催化中表现出色,有助于高精度、高效率地合成手性化合物。
市场分析报告
请浏览(1S)-1-[(1R)-1-[双[3,5-双(三氟甲基)苯基]膦基]乙基]-2-[2-[双(4-甲氧基-3,5-二甲基苯基)膦基]苯基]二茂铁市场分析报告总目录
相关产品
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3,6-二甲氧基-2',6'-二(异丙氧基)[1,1'-联苯]-2-基]膦  双[3,5-双(三氟甲基)苯基][3,6-二甲氧基-2',4',6'-三异丙基[1,1'-联苯]-2-基]膦  (2R)-2-[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叔丁基二甲基硅烷基]氧基]甲基]吡咯烷  (2S)-2-[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叔丁基)二甲基硅烷基]氧基]甲基]吡咯烷  (11bS)-2,6-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4-羟基-二萘并[2,1-d:1',2'-f][1,3,2]二氧杂磷杂卓 4-氧化物  (11bR)-2,6-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4-羟基-二萘并[2,1-d:1',2'-f][1,3,2]二氧杂磷杂卓 4-氧化物  (S)-2-[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羟基)甲基]吡咯烷  (1R)-3,3'-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5,5',6,6',7,7',8,8'-八氢[1,1'-联萘]-2,2'-二醇  (1R)-1-[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膦基]-2-[(1R)-1-[二(3,5-二甲基苯基)膦基]乙基]二茂铁  2'-(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膦基)-3',6'-二甲氧基-N2,N2,N6,N6-四甲基-[1,1'-联苯]-2,6-二胺  (R)-1-[(R)-1-[双[3,5-双(三氟甲基)苯基]膦基]乙基]-2-[2-(二苯基膦基)苯基]二茂铁  (1R)-1-[(1S)-1-[双[3,5-双(三氟甲基)苯基]膦基]乙基]-2-[2-(二苯基膦基)苯基]二茂铁  (2R)-alpha,alpha-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2-吡咯烷甲醇  (11aS)-3,7-双[3,5-二(三氟甲基)苯基]-10,11,12,13-四氢-5-羟基-二茚并[7,1-de:1',7'-fg][1,3,2]二氧磷杂八环 5-氧化物  (11aR)-3,7-双[3,5-二(三氟甲基)苯基]-10,11,12,13-四氢-5-羟基-二茚并[7,1-de:1',7'-fg][1,3,2]二氧磷杂八环 5-氧化物  N,N'-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硫脲  (2R)-2-[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三乙基硅烷基)氧基]甲基]吡咯烷  (2S)-2-[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三乙基硅烷基)氧基]甲基]吡咯烷  (2R)-2-[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三甲基硅烷基)氧基]甲基]吡咯烷  (S)-2-[二[3,5-二(三氟甲基)苯基](三甲基硅烷基氧基)甲基]吡咯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