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ine Database of Chemicals from Around the World

N-[3-氯-4-(吡啶-2-基甲氧基)苯基]-2-氰基乙酰胺
[CAS# 915945-31-2]

置顶活跃供应商
上海石洋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 询价快递  
+86 13651600618
+86 (21) 5679-5779
sales7777@worldyachem.com
QQ 交谈
微信交流: 13651600618
WhatsApp: +86 13651600618
化学品生产商 (2012年起)
chemBlink 优势供应商 (2023年起)
基本信息
产品分类 医药中间体 >> 杂环化合物中间体 >> 吡啶类化合物
英文名 N-[3-chloro-4-(pyridin-2-ylmethoxy)phenyl]-2-cyanoacetamide
产品名称 N-[3-氯-4-(吡啶-2-基甲氧基)苯基]-2-氰基乙酰胺
分子结构 CAS 登录号:915945-31-2, N-[3-氯-4-(吡啶-2-基甲氧基)苯基]-2-氰基乙酰胺
分子式 C15H12ClN3O2
分子量 301.73
CAS 登录号 915945-31-2
分子行输入简码
SMILES
C1=CC=NC(=C1)COC2=C(C=C(C=C2)NC(=O)CC#N)Cl
物理化学性质
密度 1.4±0.1 g/cm3, 计算值*
折射率 1.631, 计算值*
沸点 553.0±50.0 ºC (760 mmHg), 计算值*
闪点 288.3±30.1 ºC, 计算值*
* 使用计算软件 Advanced Chemistry Development (ACD/Labs).
安全数据
危险品标志 symbol   GHS07 Warning    说明
危害标签 H302-H315-H319-H335    说明
防护标签 P261-P264-P270-P271-P280-P301+P312-P302+P352-P304+P340-P305+P351+P338-P330-P332+P313-P337+P313-P362-P403+P233-P405-P501    说明
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参考文本
up 发现和应用
N-[3-氯-4-(吡啶-2-基甲氧基)苯基]-2-氰基乙酰胺,通常称为 CPAC,是一种合成化学化合物,因其潜在的药理学应用在药物化学和药物开发领域备受关注。CPAC 的发现源于对氰基乙酰胺衍生物的探索,这些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菌、抗病毒和抗癌特性。研究人员旨在通过在与氰基乙酰胺基团相邻的苯环上加入氯和吡啶-2-基甲氧基等特定功能基团来增强这些特性。氰基乙酰胺基团赋予反应性和生物活性,通常参与酶抑制和细胞途径。取代的苯环则通过与靶蛋白或受体相互作用增强药理特性。氯和吡啶-2-基甲氧基有助于化合物对生物靶标的特异性和亲和力。

CPAC 通过干扰细胞周期调控和诱导癌细胞凋亡表现出良好的抗癌活性。其靶向特定分子通路的能力使其成为癌症治疗的候选药物,特别是在治疗实体肿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方面。该化合物对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和真菌)具有抗菌特性。它可能通过破坏必要的细胞过程来抑制微生物生长,这表明它可用于对抗传染病。

CPAC 因其神经保护特性而被广泛研究,可能减轻与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神经元损伤和炎症。它可能调节神经元细胞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从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CPAC 是药物发现工作中的先导结构,指导合成具有优化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的类似物。结构修饰可以增强其效力、选择性和生物利用度,以用于特定的治疗。研究人员在 SAR 研究中利用 CPAC 来识别影响其生物活性的关键结构特征。这些信息为合理设计具有更高功效和更少副作用的新化合物提供了参考。
市场分析报告
请浏览N-[3-氯-4-(吡啶-2-基甲氧基)苯基]-2-氰基乙酰胺市场分析报告总目录
相关产品
3-[[(6-氯-3-吡啶基)甲氧基]甲基]-1-哌啶甲酸叔丁酯  N-(5-氯-2-吡啶基)-5-甲氧基-2-硝基苯甲酰胺  2-[[4-[[3-氯-4-(2-吡啶基甲氧基)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氨基]-2-氧代乙酸  (2E)-4-[[4-[[3-氯-4-(2-吡啶基甲氧基)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氨基]-N,N,N-三甲基-4-氧代-2-丁烯-1-铵  N-[4-[[3-氯-4-(2-吡啶基甲氧基)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3,4-二(二甲基氨基)丁酰胺  N2-[4-[[3-氯-4-(2-吡啶基甲氧基)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N1,N1-二甲基草酸二酰胺  N-[4-[[3-氯-4-(2-吡啶基甲氧基)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甲酰胺  N-[4-[[3-氯-4-(2-吡啶基甲氧基)苯基]氨基]-3-氰基-7-乙氧基-6-喹啉基]-1-甲基-2,3-二氧代-4-哌啶甲酰胺  4-[[3-氯-4-(2-吡啶基甲氧基)苯基]氨基]-7-乙氧基-6-(2-羟基-5-氧代-1-吡咯烷基)-3-喹啉甲腈  4-[[3-氯-4-(2-吡啶基甲氧基)苯基]氨基]-7-乙氧基-6-[(1-甲基-2-吡咯烷亚基)氨基]-3-喹啉甲腈  4-[(6-氯-3-吡啶基)甲氧基]-1-哌啶甲酸叔丁酯  3-[(6-氯-3-吡啶基)甲氧基]-1-哌啶甲酸叔丁酯  3-[(6-氯-3-吡啶基)甲基]-1H-吲哚  (2R)-4-(3-氯-2-吡啶基)-2-甲基-N-[4-(1-甲基乙基)苯基]-1-哌嗪甲酰胺  3-[5-[(6-氯吡啶-3-基)甲基]-1,3,4-恶二唑-2-基]-5-(2,6-二甲氧基苯基)-6-(乙氧基甲基)-4-羟基-1H-吡啶-2-酮  3-氯-4-[(吡啶-2-基)甲氧基]苯胺  (3R)-1-(3-氯吡啶-2-基)-3-甲基哌嗪  4-[(6-氯-3-吡啶基)甲基]-1-哌嗪甲酸叔丁酯  1-[(6-氯-3-吡啶基)甲基]哌嗪盐酸盐  1-[(6-氯-3-吡啶基)甲基]-4-哌啶胺盐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