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ine Database of Chemicals from Around the World

双(3,5-二氟苯基)硫烷
[CAS# 1801970-32-0]

置顶活跃供应商
上海石洋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 询价快递  
+86 13651600618
+86 (21) 5679-5779
sales7777@worldyachem.com
QQ 交谈
微信交流: 13651600618
WhatsApp: +86 13651600618
化学品生产商 (2012年起)
chemBlink 优势供应商 (2023年起)
基本信息
英文名 Bis(3,5-difluorophenyl)sulfane
别名 1-(3,5-difluorophenyl)sulfanyl-3,5-difluorobenzene
产品名称 双(3,5-二氟苯基)硫烷
分子结构 CAS 登录号:1801970-32-0, 双(3,5-二氟苯基)硫烷
分子式 C12H6F4S
分子量 258.23
CAS 登录号 1801970-32-0
分子行输入简码
SMILES
C1=C(C=C(C=C1F)SC2=CC(=CC(=C2)F)F)F
安全数据
危险品标志 symbol symbol   GHS05;GHS07 Danger    说明
危害标签 H302-H318    说明
防护标签 P264-P270-P280-P301+P312-P305+P351+P338-P310-P330-P501    说明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3077
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参考文本
up 发现和应用
双(3,5-二氟苯基)硫烷是一种合成化合物,也称为 DFPS,其特征是硫原子与两个 3,5-二氟苯基键合。双(3,5-二氟苯基)硫烷的发现源于对具有增强电子特性的化合物的探索。20 世纪中叶,研究人员开始研究氟化对芳香族化合物的影响,旨在提高其稳定性、反应性和电子特性。DFPS 是这项探索的一部分,其特征是硫原子与两个苯环相连,苯环的 3 位和 5 位被氟原子取代。氟原子的存在会引入吸电子效应,从而改变苯环的电子环境并增强化合物的整体反应性。

DFPS 的合成通常涉及 3,5-二氟苯基硫醇与合适的亲电剂反应形成硫烷。该过程突出了化合物的易形成性以及氟对苯基化学反应性的影响。DFPS 呈现为具有显着化学稳定性和独特电子特性的结晶固体,可用于各种应用。

DFPS 用于开发有机半导体。其芳香结构与吸电子氟原子相结合,增强了电荷传输性能,适用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OFET) 和有机光伏 (OPV) 中的应用。这些半导体是柔性电子和先进显示技术中必不可少的组件。

在光伏电池中,DFPS 有助于制造能够有效吸收阳光并将其转化为电能的材料。氟原子增加了化合物的电子亲和力,提高了光伏材料内电荷分离和传输的效率。这使得 DFPS 成为开发下一代太阳能电池的重要成分。

DFPS 还可用于开发介电材料,介电材料对于电子设备中绝缘和存储电能至关重要。其独特的电子特性允许制造具有高介电常数和热稳定性的材料,从而提高电子元件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药物化学中,DFPS 可作为开发新药的支架。其结构允许引入各种功能组,从而产生具有潜在治疗特性的衍生物。研究人员利用 DFPS 设计针对不同生物途径的化合物,旨在提高药物的功效和选择性。

DFPS 衍生物因其具有抗癌剂的潜力而被深入研究。氟原子的存在可以增强化合物与生物靶标相互作用的能力并提高其在生物环境中的稳定性。研究重点是优化这些衍生物以有效抑制癌细胞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

该化合物还被用于开发酶抑制剂。DFPS 衍生物可以与酶活性位点相互作用,抑制其功能。该应用在设计参与疾病途径的酶抑制剂方面特别重要,为癌症和传染病等疾病提供潜在的治疗方法。

DFPS 用于交叉偶联反应,例如 Suzuki-Miyaura 和 Stille 偶联。这些反应能够形成碳-碳键,这对于构建复杂的有机分子至关重要。苯环上的氟原子影响化合物的反应性,从而可以创建多种分子结构。

作为前体,DFPS 可以进一步功能化以引入其他取代基。这种多功能性允许合成具有定制电子和空间特性的各种氟化芳香族化合物,适用于材料科学和制药领域的特定应用。
市场分析报告
请浏览双(3,5-二氟苯基)硫烷市场分析报告总目录
相关产品
二聚[1,3-双(2,6-二异丙基苯基)咪唑-2-亚基(1,4-萘醌)钯]  2,3-双(2,6-二异丙基苯基亚氨基)丁烷  2,6-双[1-(2,6-二异丙基苯基亚氨基)乙基]吡啶  2,4-双(2,6-二异丙基苯基亚氨基)戊烷  N,N'-双(2,6-二异丙基苯基)-1,6,7,12-四苯氧基苝-3,4:9,10-四甲酰二胺  3,4-双(二氟甲氧基)苯甲醛  1,3-双(二氟甲氧基)苯  alpha-[6,7-二(二氟甲氧基)-2-萘基]-alpha-(1-甲基乙基)-1H-1,2,3-三唑-5-甲醇  1,4-双(二氟甲基)苯  双[2-(2,4-二氟苯基)吡啶-C2,N'](乙酰丙酮)合铱(III)  双(3,5-二氟苯基)亚砜  N,N'-二(2,4-二氟苯基)脲  (OC-6-44)-二[3,5-二氟-2-(2-吡啶基)苯基][2-(2H-四唑-5-基)吡啶]铱  1,4-二[(2,3-二氢-1,4-苯并二氧杂环己-2-基)羰基]哌嗪  (1R,3S,5S,8aS)-1,3-二(2,3-二氢-1,4-苯并二恶英-6-基)四氢-5-苯基-3H,8H-恶唑并[4,3-c][1,4]恶嗪-8-酮  2,6-二[(4R,5S)-4,5-二氢-4,5-二苯基-2-恶唑基]吡啶  二[5'-[[3-[4,5-二氢-4-[(2-羟基-4-硝基苯基)偶氮]-3-甲基-5-氧代-1H-吡唑-1-基]苯基]偶氮]-1'-[3-(二甲基氨基)丙基]-1',2'-二氢-6'-羟基-4'-甲基-2'-氧代-1,3'-联吡啶鎓]铁 2-羟基丙酸盐(1:1) 二(2-羟基丙酸)盐  N2,N7-二[3-(4,5-二氢-1H-咪唑-2-基)苯基]-2,7-萘二甲酰胺二盐酸盐  2,6-双[(3aS,8aR)-3a,8a-二氢-8H-茚并[1,2-d]恶唑啉-2-基]吡啶  2,6-双[(4R)-4,5-二氢-4-异丙基-5,5-二苯基-2-恶唑基]吡啶